Jinji

Welcome to Jinji's planet.

嫉与妒

金吉 / 2021-08-11


1.你的朋友不及格,你感觉很糟糕;你的朋友考第一,你感觉更糟糕。

2.一场重大比赛之前,如果能选择得第二还是得第三,你会选第二对不对?当然啦!可是,20世纪90年代对巴塞罗那奥运选手情感表现进行的一项研究却发现,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表现出更为积极的情绪……

一个午饭时间,我对上述两句话有了深刻的体会。

学院每年八月初,都会有一个展示暑假科研成果的报告会,以及给上一年获得奖学金的同学颁奖的仪式。今年我没有申请奖学金,感觉自己没发什么一作文章,实在无颜申请,于是乎就仅提交了一个会议海报。会议是中午时段,提供免费午餐,我和实验室的非洲小哥早早就去拿饭了,我们找了个视角最佳的地方,我坐在非洲小哥右边。吃得途中,又看到之前一个文献阅读小组的台湾同学S,于是叫她也坐在我们这一排,她坐在我右边。

会议开始前,就是颁奖环节,我知道自己不可能得任何奖项,并且我猜测非洲小哥应该是得了奖了,不然他怎么把结婚时的衬衫都穿上了。奖项一共有五个名额,不出所料,第二个公布的就是非洲小哥,我依旧淡定的吃着手中的牛肉三明治,直到我听到了另一个熟悉的名字,同学S。那一刻,手中的三明治真的不香了,被两位得主夹在中间,这二位和我又几乎是同期博士,我真是有些感到脸红。我是真心为他们得奖而感到高兴,但同时又有一种失落感,现在回想起来,多半是一种对自己没能好好利用时间做科研的自责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,有人叹怀才不遇,有人感山河秀丽,有人怀斯人已逝,有人咏青史长存,但描写嫉妒的,我印象中倒是很少。即使有,也是如“无意苦争春,一任群芳妒”,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 ,“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” 这般,形容自己遭人妒嫉,而很少描写自己妒嫉别人。从前的我有时很较真,便常常写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;壁立千仞,无欲则刚”来提醒自己,但我知道自己是很难做到。作为一名生物狗,我很相信,我作出的绝大多数反应,都是由无法改变的遗传物质操控的,按照遗传生物学的理论,一个人的表现型,是由基因型加外界环境决定的。如若真能做到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哪怕是在七老八十的时候,也算是战胜了自私的基因吧。 目前我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式都是对自己下手,你再努力一些,也得到奖,不就没有矛盾了吗?

会议的最后环节,是公布优秀海报获得者。研究生组是取前三名,其实我内心是有一些期待,因为早上匆匆浏览了一遍大家的海报,觉得自己的数据图画得还是不错的(可能是因为我放弃了GraphPad, 转用R之后图片都调成了我喜欢的色系),后来得了第二名,有125刀的礼品卡。虽说获奖肯定比没有奖好,但是得第二就不由自主的想知道,自己差在哪里。于是乎会议结束后,我又浏览了一下其他两个人的海报,发现她们是在每一部分都添加了语音解说。本来我也有想过添加语音,但是从去年起,我就特别不喜欢在学术汇报中说英文,生活中我是会经常跟朋友用英文交流,出错了也不害怕,但是在学术上,我总是脑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,在听一个外国人用中文汇报的场景。通常在练过很多遍,很流利,知道自己不会出错的时候,我才会比较自信的作报告。这次做海报,本着我的拖延理论,我是在截止日期前半天才开始的,熬夜肝完,必然没有时间练习,也就没有放语音讲解。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,作为一个东北人,我自然是支持王皓的,结果大家也都知道,马琳得了金牌,王皓也成了绝无仅有的三界奥运男单银牌得主,雅号“千年老二”,直到退役也没能实现大满贯。我不知道他到底觉不觉得遗憾,但要是我,肯定会觉得遗憾。竞技体育是残酷的,人们只知道马龙、张继科,却不知道许昕,方博,闫安。第一、第二,依旧是一个人性的问题,我们更倾向于给予第一一切的荣誉,却常常忽视后面的所有人。我相信环境因素(变老)还是有希望解决人性的弱点的,毕竟我这个中学时运动会跑第二都能哭一小时的人,现在得了第二,也只是“叹息”了五分钟。